该理念认为,企业活动和金融投资不应仅着眼于经济指标,还应关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治理成效等诸多方面,推进可持续发展。
(一)建立高度集中的单一银行体制 传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国家银行体制,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伊始就集中央银行职能和经营性银行功能于一身。国家银行建立以后,通过发行货币、发行公债、管理财政经费和扶持农工生产活动等,大大缓解了苏区的财力紧张状况,也推进了财政经费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为财政部门拟订了会计制度、预决算制度和审计制度,开办了金库、银行和财政等业务训练班。
1956 年 9 月,所有的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已全部归口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管理。现代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各根据地和解放区彼此分散,但分别成立了支持红色政权的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复制国家银行的管理制度,保障了党对这些金融机构的统一管控。1954 年 9 月以后,随着公私合营的推进,禁止商业信用机制的覆盖面扩展到全国。第三,坚持对金融系统的严格管控。
从利率改革看,2014 年 11 月至 2015 年 10 月,中国人民银行放开了存贷款利率上下浮动区间,加速利率市场化进程。第四,坚持有序推进金融创新。国际权威的环保组织美国环保协会EDF谨慎预测,认为今年碳交易价格大约50元/吨左右(人民币),到2030年中国碳达峰时大约不到100元,93元人民币。
11月29日,欧洲议会的国际贸易委员会(INTA)公开了对该议案的《修正意见稿》,预示着碳关税的具体设计可能将发生重要变化。而中国广阔的市场、充沛的新能源资源、成熟的产业链以及世界级公司正为发展大规模、低成本、重安全的产业提供最好的解决方案。因为中国特有的供给结构、需求结构、要素结构,决定中国目前还处于粗放型,而非集约型发展模式。今后,还会制定一个全球的减缓成果转移(ITMOs)数据库,类似于注册登记簿。
用于记录所有国际间的ITMOs转移,及因ITMOs造成的各个国家NDC的变化。2021年7月14日,欧盟委员会向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提交了设立碳边境调节机制的立法议案。
按照市场的交易量或流动性、换手率、交易活跃程度来对比,欧盟碳市场的换手率约是500%,是中国8个试点碳交易市场换手率5%的100倍。里夫金认为,中国机会最大。与现行欧洲碳关税方案相比,美国的执行时间提前了1-2年。《巴黎协定》6.4机制的起源《京都议定书》的第十二条中引入了一种市场机制——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中国是CDM机制下CERs的最大卖方,并由此获得了上百亿美金的收益,加速了中国低碳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并且,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生产国,拥有超过70%的光伏产能、50%的风电产能和40%的新能源车产能,在SDM项目的加持下,中国可以通过将新能源布满全球来获取大量碳信用。今年7月16日,全国统一的碳市场开市。下阶段,中国需要下大力气培育国内的碳抵销市场,为与全球碳市场的联结做好准备。另外一个判断,清华大学能源环境与经济研究所张希良所长团队认为,碳价格在十四五十五五期间,也就是说2021-2030年是8-15美元,差不多100元人民币,对中国碳达峰时的价格,美国环保协会和清华大学能源经济研究所都预测的价格是100元左右(人民币)。
2016年的时候,国际航空民航组织ICAO提出了一个国际航空碳抵消及减排机制即CORSIA,这是第一个全球性的行业市场减排机制,它被视为建立国际统一碳市场的一个先期实验。碳市场的核心原理是总量与交易,即cap and trade,No cap ,no trade,没有总量就没有交易。
当然,接下来如何兼顾价格稳定和持续流动性,就是持续的交易量,这是个难题。中国的金融结构是以间接融资,也就是以银行为主,存在着两个风险: 其一是中国的证券市场、资本市场对于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作用相比于银行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而第三次工业革命可能将形成新能源+电动车+碳市场的体系,各国都在争夺这一体系的主导权。该机制可能涵盖电力和能源密集型工业部门,例如水泥、钢铁、铝、炼油厂、造纸、玻璃、化工和化肥等。最不发达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和内陆发展中国家可以不参加,除非他们自愿参加。同时,我国应在世贸组织框架下加强对碳边境调节税的政策协调。所以,即便如此,2万美元距离发达国家碳达峰时的人均GDP 3-4万美元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中国在实现碳中和的同时还要实现较快追赶式增长。中国碳市场未来可能要走向国际化,规模、流动性、价格都会有一定的国际趋同。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结构以资源密集型、以制造业为主,能源结构以煤为主,金融资产结构以化石能源资产为主,导致中国碳中和的风险压力巨大。没有总量,这个市场的有效性大大降低。
如果穿透这些巨量的金融资产,它的底层基础资产有很大一部分比例都是化石能源资产,远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当然,碳市场未来如果从一个电力行业发展到电力、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民航等八大行业,那配额可能超过70亿吨。
同时在能源不可能三角的框架下,碳中和也迎来发展机遇。鉴于中国碳交易试点过去七八年的交易量,换手率大约是5%,可以推算一下中国全国碳市场的交易量,45亿吨的总配额,如果按照5%的换手率来计算,那就是2.25亿吨的交易量。
日本经济产业省和环境省就碳关税议题展开多轮内阁会议,但受到国内制造业企业的联合反对。如果碳交易市场的规模、流动性、价格都不能够科学地体现或者反映碳排放的边际减排成本、综合社会成本或者外部性成本,无法形成公平、合理、科学有效的碳价格,碳市场的功能就会大大地减弱,也就是说碳市场的有效性就会大大降低。中国碳市场尽管配额规模45亿,欧盟碳交易市场不到20亿吨。超越能源不可能三角,我们还必须要有一个能提供大规模、低成本的长期资金支持的金融市场,毫无疑问,银行与资本市场仍然是主战场,但这是不够的,还需要新型的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那就是碳市场。
总之,在碳交易套利、SDM机制将要启动、国际民航减排市场机制以及欧盟等国将推出碳关税的背景下,我国应与国际各相关方一起推动全球碳交易和碳市场的建设,包括碳信用的衡量标准、全球碳价的形成以及碳市场的互联互通。英国首相约翰逊称七国集团(G7)应建立气候同盟,英国将利用轮值主席国的机会积极推动碳关税。
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之下,中国的能源低碳转型也同样面临巨大的挑战。基于欧洲碳价与他国或者地区碳价的差值计算碳关税的机理,也许到2050年前后,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全球碳交易市场有望大致形成一体化,国内的碳价可能会与国外逐步趋同,使我国的碳价上涨,这可能是一价定律、要素价格趋同理论等经济规律在碳市场的使然。
一方面我国应注重能源低碳化、生产去碳化和产业低碳化,破解高碳困境。毋庸置疑,中国碳市场,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在一级市场建立基于人工智能、区块链、云、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基础上的一级市场检测比对、量化核查的大数据体系、系统和平台。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比较谨慎的,一种是比较乐观的。该机制将会在接下来的几次气候大会中讨论具体的细节,在未来的10年里这个相关规则制度会慢慢建立并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建立真实完整准确的数据系统,做到数据要准。
目前,欧盟、美国、韩国的碳价都远远高于中国碳价,随着资本市场开放和全方位引进外资,外资也会进入中国碳市场,若干年之后,随着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不断深入,NDC即国家自主贡献相关规则将日趋公平合理,国内外巨大的碳价差异会产生巨大的套利空间,一旦存在套利,价格差就会消除。综上所述,从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来看,如果全球气候治理的基本框架和规则因为发达国家碳关税政策等出现调整,这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影响中国的碳中和工作。
2013-2020年,CDM项目确定可用于所有国家的首次NDC,即2030年的减排目标,但是卖方国家会相应增加NDC目标,所以这钱能不能挣到得看国家态度,中国应该会加入这个机制并且会成为主要的开发商及贸易商。我们再看中国的出口结构,2020年,中国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总额达12583.1亿美元,同比增长5.3%,机械及运输设备在出口中的占比达48.6%,较2019年增加了0.8个百分点。
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超14万亿,绿色债券余额超1万亿,均居世界前列。该草案建议,美国碳关税方案应当在2024年1月1日起执行。